惡之平庸
劉瑜在網上找到這個人的照片後,我曾仔細端詳他的臉:細長鼻子,略帶鷹鉤,眼睛不大,但是深,棱角分明的下巴,薄嘴脣。臉上掛着一絲微笑,幾乎透着善意。這樣的人,歐美大街上到處可見。但他又不是普通人,他叫阿道夫·艾克曼,曾經作爲納粹高官參與屠殺猶太人。根據對這個人的審判材料,學者漢娜·阿倫特寫過一本書《艾克曼在耶路撒冷》,不過此書的副標題更有名:關於惡之平庸的報告。
“惡之平庸”。通過這個詞,阿倫特想表達的是:艾克曼——很可能也是絕大多數納粹分子——並非惡魔或者變態,從他交待的材料及心理醫生的診斷來看,這是一個普普通通的正常人,幾乎可以說是“可怕的正常”。然而,就是這樣一個人,在特殊時代,無動於衷地殺害成千上萬人。
“是純粹的不假思索讓他成爲了當時最大的罪犯之一。”阿倫特寫道。“不假思索”的意思是,當上級命令傳達下來,下級就去執行。如果有一天有人追究罪責,下級就說:“我只是在執行命令而已。”——多麼合理的解釋,幾乎應該表彰其敬業精神了。
最近我常想起“惡之平庸”這個詞,原因是近期發生的事情:一個盲人,在一個村子裏,被封鎖在家,既不允許出來,也不允許別人進去。但凡有人去看望,就被暴力驅趕,以至於有人稱,該村已成了中國的探險勝地。
這個事情中,最令我好奇的,是那些參與看守盲人和暴力驅趕來訪者的底層公務人員或僱傭來的打手。這些人晝夜看守着一個毫無反抗能力的家庭,對前仆後繼的“探險者”輕則驅趕,重則毆打。我好奇的是,是什麼力量在支撐這些“普普通通的人”如此頑強地守在那裏?如果僅是爲錢,是什麼說服他們,那份看守的報酬比那個盲人的權利更重要?他們有沒有其他途徑,可以更安心地掙到維持生活的費用?
我相信,他們是“普普通通的人”,正如山西黑窯案中,那些每天路過黑窯但從未想到舉報的人是“普普通通的人”一樣。電影《盲山》裏,那些聯合起來看守被拐賣女孩的村民是“普普通通的人”;福建三網友案中,給三個網民因言定罪的法官們是“普普通通的人”??我能想象,這些人愛打麻將,愛看《還珠格格》,要是路上碰見個問路的,沒準還會熱情指道。
西諺雲:“沒有一滴雨會認爲自己造成了洪災。”當一個惡行的鏈條足夠長,長到看不到鏈條全貌時,每個環節的人都有理由覺得自己很無辜。普通人甲,不過是給猶太人做種族登記的小辦事員;乙是奉命把猶太人從家裏驅趕到隔離區的警官;丙則是把猶太人趕上火車的乘務員;丁只是維持集中營治安的保安;戊是負責收屍的清潔工??憑什麼讓他們對這些人的死負責呢?他們不過是一個巨大機器上的小螺絲釘而已。但是,讓希特勒一個人負責嗎?600萬人呢,他一天殺一個,也得殺一萬多年。
斯坦福大學心理學家津巴多曾經做過一個著名的“斯坦福監獄實驗”。24名學生隨機抽籤,一半當“獄卒”,一半當“犯人”。結果在一週的角色扮演過程中,演獄卒的學生越來越殘暴,演犯人的則越來越卑怯。短短一星期,哪怕是一個實驗的環境,角色感就可以改造人性,這事想想真叫人不寒而慄:現實中,有多少人經年累月地藏身於各種制度化的角色中,而其人性又在角色不斷內化的過程中被劫持到了哪一個星球?
用角色開脫惡行,便利在於那個角色中的“我”不再是我,而僅僅是“他”:張警官,劉處長,陳法官?如果是站在村口的無名小卒則更好,因徹底的匿名,就意味着徹底的責任豁免,所以“我”可以從惡如崩。而所謂人性覺醒,是從自己隱身的集體中抽身出來,恢復成獨立、完整併爲自己行爲負責的個人;是從角色的深井中一點點爬上來,看到雨滴如何匯成洪水。
今天仍有無數“不假思索”的夢遊者在制度的催眠下游蕩。然而,哪有什麼抽象的制度?甲乙丙丁戊,你就是制度,舍此,制度只是一張一捅就破的紙而已。在中國農村長期支教的德國人盧安克,說過一句樸素又閃光的話:“文明就是停下來,想一想。”是“停下來,想一想”,還是嵌在制度機器裏,繼續“不假思索”地轉下去,對於所有普普通通的人,這是一個問題。
“惡之平庸”。通過這個詞,阿倫特想表達的是:艾克曼——很可能也是絕大多數納粹分子——並非惡魔或者變態,從他交待的材料及心理醫生的診斷來看,這是一個普普通通的正常人,幾乎可以說是“可怕的正常”。然而,就是這樣一個人,在特殊時代,無動於衷地殺害成千上萬人。
“是純粹的不假思索讓他成爲了當時最大的罪犯之一。”阿倫特寫道。“不假思索”的意思是,當上級命令傳達下來,下級就去執行。如果有一天有人追究罪責,下級就說:“我只是在執行命令而已。”——多麼合理的解釋,幾乎應該表彰其敬業精神了。
最近我常想起“惡之平庸”這個詞,原因是近期發生的事情:一個盲人,在一個村子裏,被封鎖在家,既不允許出來,也不允許別人進去。但凡有人去看望,就被暴力驅趕,以至於有人稱,該村已成了中國的探險勝地。
這個事情中,最令我好奇的,是那些參與看守盲人和暴力驅趕來訪者的底層公務人員或僱傭來的打手。這些人晝夜看守着一個毫無反抗能力的家庭,對前仆後繼的“探險者”輕則驅趕,重則毆打。我好奇的是,是什麼力量在支撐這些“普普通通的人”如此頑強地守在那裏?如果僅是爲錢,是什麼說服他們,那份看守的報酬比那個盲人的權利更重要?他們有沒有其他途徑,可以更安心地掙到維持生活的費用?
我相信,他們是“普普通通的人”,正如山西黑窯案中,那些每天路過黑窯但從未想到舉報的人是“普普通通的人”一樣。電影《盲山》裏,那些聯合起來看守被拐賣女孩的村民是“普普通通的人”;福建三網友案中,給三個網民因言定罪的法官們是“普普通通的人”??我能想象,這些人愛打麻將,愛看《還珠格格》,要是路上碰見個問路的,沒準還會熱情指道。
西諺雲:“沒有一滴雨會認爲自己造成了洪災。”當一個惡行的鏈條足夠長,長到看不到鏈條全貌時,每個環節的人都有理由覺得自己很無辜。普通人甲,不過是給猶太人做種族登記的小辦事員;乙是奉命把猶太人從家裏驅趕到隔離區的警官;丙則是把猶太人趕上火車的乘務員;丁只是維持集中營治安的保安;戊是負責收屍的清潔工??憑什麼讓他們對這些人的死負責呢?他們不過是一個巨大機器上的小螺絲釘而已。但是,讓希特勒一個人負責嗎?600萬人呢,他一天殺一個,也得殺一萬多年。
斯坦福大學心理學家津巴多曾經做過一個著名的“斯坦福監獄實驗”。24名學生隨機抽籤,一半當“獄卒”,一半當“犯人”。結果在一週的角色扮演過程中,演獄卒的學生越來越殘暴,演犯人的則越來越卑怯。短短一星期,哪怕是一個實驗的環境,角色感就可以改造人性,這事想想真叫人不寒而慄:現實中,有多少人經年累月地藏身於各種制度化的角色中,而其人性又在角色不斷內化的過程中被劫持到了哪一個星球?
用角色開脫惡行,便利在於那個角色中的“我”不再是我,而僅僅是“他”:張警官,劉處長,陳法官?如果是站在村口的無名小卒則更好,因徹底的匿名,就意味着徹底的責任豁免,所以“我”可以從惡如崩。而所謂人性覺醒,是從自己隱身的集體中抽身出來,恢復成獨立、完整併爲自己行爲負責的個人;是從角色的深井中一點點爬上來,看到雨滴如何匯成洪水。
今天仍有無數“不假思索”的夢遊者在制度的催眠下游蕩。然而,哪有什麼抽象的制度?甲乙丙丁戊,你就是制度,舍此,制度只是一張一捅就破的紙而已。在中國農村長期支教的德國人盧安克,說過一句樸素又閃光的話:“文明就是停下來,想一想。”是“停下來,想一想”,還是嵌在制度機器裏,繼續“不假思索”地轉下去,對於所有普普通通的人,這是一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