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的點心

周作人
中國地大物博,風俗與土產隨地各有不同,因爲一直缺少人紀錄,有許多值得也是應該知道的事物,我們至今不能知道清楚,特別是關於衣食住的事項。我這裏只就點心這個題目,依據淺陋所知,來說幾句話,希望拋磚引玉,有旅行既廣,遊歷又多的同志們,從各方面來報道出來,對於愛鄉愛國的教育,或者也不無小補吧。

我是浙江東部人,可是在北京住了將近四十年,因此南腔北調,對於南北情形都知道一點,卻沒有深厚的瞭解。據我的觀察來說,中國南北兩路的點心,根本性質上有一個很大的區別。簡單的下一句斷語,北方的點心是常食的性質,南方的則是閒食。我們只看北京人家做餃子餛飩麪總是十分茁實,餡決不考究,面用芝麻醬拌,最好也只是炸醬;饅頭全是實心。本來是代飯用的,只要喫飽就好,所以並不求精。若是回過來走到東安市場,往五芳齋去叫了來喫,儘管是同樣名稱,做法便大不一樣,別說蟹黃包乾,雞肉餛飩,就是一碗三鮮湯麪,也是精細鮮美的。可是有一層,這決不可能喫飽當飯,一則因爲價錢比較貴,二則昔時無此習慣。

抗戰以後上海也有陽春麪,可以當飯了,但那是新時代的產物,在老輩看來,是不大可以爲訓的。我母親如果在世,已有一百歲了,她生前便是絕對不承認點心可以當飯的,有時生點小毛病,不喜喫大米飯,隨叫家裏做點餛飩或面來充飢,即使一天裏仍然喫過三回,她卻總說今天胃口不開,因爲喫不下飯去,因此可以證明那餛飩和麪都不能算是飯。這種論斷,雖然有點兒近於武斷,但也可以說是有客觀的佐證,因爲南方的點心是閒食,做法也是趨於精細鮮美,不取茁實一路的。上文五芳齋固然是很好的例子,我還可以再舉出南方做烙餅的方法來,更爲具體,也有意思。

我們故鄉是在錢塘江的東岸,那裏不常吃麪食,可是有烙餅這物事。這裏要注意的,是烙不讀作者字音,乃是“洛”字入聲,又名爲山東餅,這證明原來是模仿大餅而作的,但是烙法卻大不相同了,鄉間賣餛飩麪和饅頭都分別有專門的店鋪,唯獨這烙餅只有攤,而且也不是每天都有,這要等待哪裏有社戲,纔有幾個擺在戲臺附近,供看戲的人買喫,價格是每個制錢三文,油條價二文,蔥醬和餅只要一文罷了。做法是先將原本兩折的油條扯開,改作三折,在熬盤上烤焦,同時在預先做好的直徑約二寸,厚約一分的圓餅上,滿搽紅醬和辣醬,撤上蔥花,卷在油條外面,再烤一下,就做成了。它的特色是油條加蔥醬烤過,香辣好喫,那所謂餅只是包裹油條的東西,乃是客而非主,拿來與北方原來的大餅相比,厚大如茶盤,捲上黃醬與大蔥,大嚼一張,可供一飽,這裏便顯出很大的不同來了。

上邊所說的點心偏於麪食一方面,這在北方本來不算是閒食吧。此外還有一類乾點心,北京稱爲悸悸,這才當作閒食,大概與南方並無什麼差別。但是這裏也有一點不同,據我的考察,北方的點心歷史古,南方的歷史新,古者可能還有唐宋遺制,新的只是明朝中葉吧。點心鋪招牌上有常用的兩句話,我想借來用在這裏,似乎也還適當,北方可以稱爲“官禮茶食”,南方則是“嘉湖細點”。 我們這裏且來作一點煩瑣的考證,可以多少明白這時代的先後。查清顧張思的《土風錄》卷六,“點心”條下雲:小食曰點心,見《吳曾漫錄》。唐鄭傪爲江淮留後,家人備夫人晨饌,夫人謂其弟曰“治妝未畢,我未及餐,爾且可點心。”俄而女僕請備夫人點心,傪詬曰:“適已點心,今何得又請!”由此可知點心古時即是晨饌。同書又引周輝《北轅錄》雲:“洗漱冠柿畢,點心已至。”後文說明點心中饅頭餛飩包子等,可知說的是水點心,在唐朝已有此名了。茶食一名,據《土風錄》雲:“乾點心曰茶食,見宇文懋《昭金志》:‘婿先期拜門,以酒撰往,酒三行,進大軟脂小軟脂,如中國寒具,又進蜜糕,人各一盤,曰茶食。’”《北轅錄》雲:“金國宴南使,未行酒,先設茶筵,進茶一盞,謂之茶食。”茶食是喝茶時所喫的,與小食不同,大軟脂,大抵有如蜜麻花,蜜糕則明系蜜餞之類了。從文獻上看來,點心與茶食兩者原有區別,性質也就不同,但是後來早已混同了。本文中也就混用,那招牌上的話也只是利用現代文句,茶食與細點作同意語看,用不着再分析了。

我初到北京來的時候,隨便在餑餑鋪買點東西喫,覺得不大滿意,曾經埋怨過這個古都市,積聚了千年以上的文化歷史,怎麼沒有做出些好喫的點心來。老實說,北京的大八件小八件,儘管名稱不同,喫起來不免單調,正和五芳齋的前例一樣,東安市場內的稻香春所做的南式茶食,並不齊備,但比起來也顯得花樣要多些了。過去時代,皇帝向在京裏,他的享受當然是很豪華的,卻也並不曾創造出什麼來,北海公園內舊有“仿膳”,是前清御膳房的做法,所做小點心,看來也是平常,只是做得小巧一點而已。南方茶食中有些東西,是小時候熟悉的,在北京都沒有,也就感覺不滿足,例如糖類的酥糖、麻片糖、寸金糖,片類的雲片糕、椒桃片、松仁片,軟糕類的松子糕、棗子糕、蜜仁糕、桔紅糕等。此外有纏類,如松仁纏、核桃纏,乃是在於果上包糖,算是上品茶食,其實倒並不怎麼好喫。南北點心粗細不同,我早已注意到了,但這是怎麼一個系統,爲什麼有這差異?那我也沒有法子去查考,因爲孤陋寡聞,而且關於點心的文獻,實在也不知道有什麼書籍。